編者按:氣候投融資鼓勵引導更多的責任投資流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是實現“十四五”期間全面綠色轉型和實現“30 60”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的重要推力。本文結合氣候投融資發展的國際經驗,從發展政策、氣候基金、氣候信貸、氣候保險、氣候債券、碳基金等方面對氣候投融資進行了探討;并結合國內發展的現狀,從加強氣候投融資與綠色金融、綠色財政、可持續金融、轉型金融等協調發展等角度,對我國氣候投融資實踐提出建議。
摘要:氣候投融資鼓勵引導更多的責任投資流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是實現“十四五”期間全面綠色轉型和實現“30 60”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的重要推力。本文結合氣候投融資發展的國際經驗,從發展政策、氣候基金、氣候信貸、氣候保險、氣候債券、碳基金等方面對氣候投融資進行了探討;并結合國內發展的現狀,從加強氣候投融資與綠色金融、綠色財政、可持續金融、轉型金融等協調發展等角度,對我國氣候投融資實踐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加快構建氣候投融資的政策體系與協調機制;二是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和風險管理體系;三是統籌推進氣候投融資標準體系和篩選指標體系;四是建立豐富多層次的綠色投資者體系;五是積極推動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政策和投資落地;六是發揮碳中和基金等綠色投資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七是完善氣候投融資工具、出臺雙碳目標的激勵及配套政策;八是積極開展碳市場金融創新實踐;九是完善氣候投融資試點與其他相關政策的協同配合;十是搭建氣候投融資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
關鍵詞:雙碳目標;應對氣候變化;氣候金融;綠色金融;碳中和
2021年可以稱之為“雙碳目標行動方案制定年”,中央政府明確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1+N”政策體系,而綠色金融和氣候投融資則是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推動力。如何在“十四五”期間實現全面綠色轉型,在“雙碳”目標指引下,綠色金融和氣候投融資如何發揮推動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作用,發揮對應對氣候變化的金融支持作用,發展碳金融,推進氣候投融資工具的創新,如何完善綠色金融與綠色財政等宏觀政策協調機制,加大對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綠色低碳城市、鄉村振興等重點方向的金融支持,包括將試點地區作為雙碳發展路線圖的重要平臺予以多元化支持,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思考。
一
“雙碳”目標下氣候投融資的發展背景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實現“30 6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并提出各國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匯聚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推動疫情后世界經濟“綠色復蘇”。2020年10月,生態環境部等五部門發布了《關于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指導意見》,內容包括總體要求、政策體系、標準體系、地方實踐、國際合作、組織實施和引導民間投資和外資進入氣候投融資領域七個方面。這是繼2016年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后,又一個推進環保綠色發展相關政策的綱領性文件。
2021年可以稱之為“雙碳目標行動方案制定年”,中央明確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1+N”政策體系,而綠色金融和氣候投融資是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推動力。“十四五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中明確了我們應強化我國的科技力量,不斷完善并創新現有的體制機制,為推動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建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社會指明了前進的方向。2021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從宏觀面、政策體系、生產體系、消費體系、流通體系、基礎設施、產業、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綠色金融創新、法規等不同層面給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路線圖。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研究設立國家低碳轉型基金,鼓勵社會資本設立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10月26日,國務院出臺《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在頂層設計統領下,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和煤炭、電力、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的實施方案陸續發布,與科技、財稅、金融、碳匯等保障措施一起,共同形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隨后,各部門和地方政府紛紛出臺相關的落實意見。人民銀行表示將積極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等,多措并舉助力經濟綠色轉型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同時將進一步研究如何引入市場機制引導和激勵金融體系提供實現碳中和目標所需的巨量資金。
2021年12月23日,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通過3-5年的努力,試點地方基本形成有利于氣候投融資發展的政策環境,培育一批氣候友好型市場主體,探索一批氣候投融資發展模式,打造若干個氣候投融資國際合作平臺,使資金、人才、技術等各類要素資源向氣候投融資領域充分聚集;鼓勵試點地方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有序探索開展包括碳基金、碳資產質押貸款、碳保險等碳金融服務,切實防范金融風險,推動碳金融體系創新發展。氣候投融資試點文件的出臺是響應黨中央的重要宣示,應當充分地發揮利用好政府的引導作用以及市場的主體作用,解決因氣候資金供需矛盾而制約我國綠色低碳轉型和國家目標任務落實的突出問題。當前迫切需要構建有效的氣候投融資政策體系,從而能夠鼓勵引導更多的責任投資流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為實現“碳中和”愿景墊定堅實的基礎。
目前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助力雙碳目標路線圖有待落地,中央頂層設計和地方區域試點、宏觀政策大局和區域綠色低碳發展之間的協調機制有待進一步深化, 政策的激勵機制有待突破,綠色金融、氣候投融資、轉型金融應將新冠疫情后的綠色復蘇和可持續發展有效協調,通過綠色低碳的政策體系、金融市場體系和“1+N”雙碳路線圖,有效滿足綠色產業投融資需求,形成可持續金融推動力。同時應當加快構建有效完善的氣候投融資政策體系,保障我國在向綠色低碳轉型的過程中的金融體系支撐。
二
氣候投融資的概念
氣候投融資與氣候金融、綠色金融、可持續金融等概念有所關聯,其相互關系大致如圖1所示。
圖片
圖片
圖1 氣候投融資與相關概念的關系
從范圍上說,“可持續金融”涵蓋的領域最廣,2015年9月世界各國領導人在聯合國峰會上通過了《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可持續金融的資金支持范圍的確定以《議程》中涵蓋的減貧、社會、教育、性別、就業、氣候變化、清潔能源等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依據。
“綠色金融”則進一步聚焦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領域。2016年8月,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這是全球首部由政府主導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明確了“綠色金融”的概念和范圍,即“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明確綠色金融體系是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指數和相關產品、綠色發展基金、綠色保險、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關政策支持經濟向綠色化轉型的制度安排。
“氣候金融”是在綠色金融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一些學者認為氣候金融包含兩個層面,狹義上是指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業務中的碳金融,廣義上指涉及應對氣候變化的全部金融性業務總稱。也有學者認為氣候金融是為促進全球低碳發展,增強應對氣候變化韌性而進行的金融創新活動總稱。
“氣候投融資”是與氣候金融緊密聯系的概念。我們認為,氣候投融資是指為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低碳發展目標,引導和促進更多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投融資活動,以及評估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優化碳排放資源設置的活動總稱,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持范圍包括減緩和適應兩個方面,具有財政與金融兩種特性。
從長期來看,雙碳目標的推進必然會帶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產業技術的更新進步,推動包括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社會治理、數字經濟等多領域深刻的轉型。碳達峰的主要措施是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終端部門的電氣化,引入碳市場機制,加大低碳能源開發的力度。“碳中和”是通過技術創新等手段,將為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對自然的影響降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雙碳目標對于低碳和零碳的相關政策、技術、產業的發展帶來系統性變革,到2060年,雙碳目標將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全面建立,重塑人與環境和諧發展新格局。
三
國際氣候投融資發展概況
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將對全球的生態環境和實體經濟造成沖擊,也極易帶來貿易、進出口、貨幣政策、金融體系風險的連鎖反應,各國對于氣候投融資問題的重視程度逐日上升。目前,占全球經濟總量70%、碳排放量65%的國家和地區已經做出了“碳中和”承諾,截止2021年5月,有131個國家已經或正在考慮設定零碳排放目標。對于氣候風險的披露逐漸由自愿性向強制性過渡,信息披露呈現標準化的趨勢。各國央行和監管機構同時在更多的地方上開展試點活動和壓力測試,引導和激勵資本向綠色產業轉型,兼顧氣候風險、實體風險和轉型風險,金融機構也陸續做出碳減排和凈零承諾,逐步撤出高碳資產投資,轉向綠色投資和服務,氣候投融資的工具也在不斷創新。
(一)國際上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梳理
當前,為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世界范圍內已有多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零碳國家”目標。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一些國際機構以及多個國家和地區陸續頒布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和政策性文件,推動低綠色碳發展(見表1)。
圖片
圖片
表1 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梳理
(二)氣候基金
國際上,氣候基金自1992年開始發展,經歷了起步階段(1992-2001年)、拓展階段(2001-2009年)以及調整階段(2009-2012年)。2012年,氣候基金逐漸邁入了以綠色氣候基金(GCF)為主的新階段。由于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不同,綠色基金在不同市場上有不同表現。在美國和西歐,綠色投資基金的發行主體主要為非政府組織和機構投資者,而在日本,則以企業為主。1996年美國成立社會投資論壇之后,綠色基金開始步入快速發展的階段。
目前,全球、區域和國家層面均在氣候基金上設立了戰略投資基金(見表2),由一國政府、多國政府或全球性、區域性機構發起或提供全部(或部分)運營資本。
圖片
圖片
表2 全球主要氣候基金概況
(三)城市氣候融資缺口基金
2020年9月24日,德國和盧森堡政府聯合世界銀行、歐洲投資銀行和全球市長公約共同設立城市氣候融資缺口基金(City Climate Finance Gap Fund,以下簡稱Gap Fund)。Gap Fund將由世界銀行和歐洲投資銀行共同運營,致力于推動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城市的低碳、氣候韌性和宜居的投資。Gap Fund將會幫助城市和地方政府解決融資困難,為城市領導提供氣候智能投資的技術援助,特別在早期階段,為城市開發氣候投資機會提供支持。Gap Fund首階段目標是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中的城市提供贈款,以協助它們確定低碳發展目標和規劃。Gap Fund的目標是帶動40億歐元氣候智能城市項目和城市氣候創新項目。
(四)氣候投融資的信貸工具
在日趨完善的國際綠色金融市場中,赤道原則作為在國際上被廣泛認可的金融可持續發展領域中的項目融資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在實踐中被國際金融機構廣泛應用。氣候變化在赤道原則中所占有的影響權重逐年上升。在赤道原則的核心原則中,對于高碳排放的項目的報告的透明度要求也有了明確要求,對于氣候變化方向的問題要求更加清晰準確而且同時也更加嚴格。2015年《巴黎協定》明確規定了“使資金留向符合溫室氣體低排放和氣候適應型發展的路徑”。商業銀行的主要氣候投融資模式包括與國際金融機構、與政府基金合作、與地方政府合作,氣候貸款與綠色信貸有效銜接,開展碳金融方面的實踐等。
(五)氣候投融資的保險工具
由于近年來氣候環境的不斷惡化,引起了全球范圍內的自然災害發生頻率更為頻繁,全世界因為氣候環境惡化所引起的各種自然災害而不能脫貧的人口高達上千萬。因此,要充分發揮氣候投融資的保險工具的作用,利用保險工具來解決推進災后的重要的基礎設施重建等民生問題。
在對于氣候投融資的保險工具的應用上,據不完全統計,在全球范圍內,各種保險機構推出了主要包括有農業保險、天氣指數保險、清潔技術保險、巨災險等上千個應對氣候變化的保險工具,這些項目所帶來的收入占到了行業總收入中的比重高達40%以上。為了推動全球性的保險工具實現可持續發展,脆弱二十國集團(V20)和二十國集團(G20)共同發起了保險增強韌性機制(InsuResilience),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完善應對氣候風險的保險方案,從而幫助當地民眾應用保險這種金融工具來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易受災害影響的資產損失風險。
(六)氣候債券與綠色債券
多邊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為在項目融資活動常常遇到的復雜和具有挑戰性的環境、社會問題,影響到項目實施或經濟成功,因此,世界銀行首先推出“環境、健康和安全指南”。經國際金融公司持續更新完善,“環境、健康和安全指南”、“績效標準”、“赤道原則”已經成為金融機構廣泛接納的國際標準?;?ldquo;赤道原則”等標準,亞洲開發銀行也制訂了“保障政策聲明”。上述準則雖然也建立了項目融資活動的負面清單,但更多強調國民經濟全行業項目投融資活動的環境、社會風險管控。
在國際金融市場,項目/資產綠色標準首先在債券市場上獲得影響力。國際資本市場協會發布了“綠色債券原則”,規定了金融市場具有普遍認可的綠色項目/資產范圍,同時發布了“社會責任債券原則”、“可持續債券指引”,提出了“社會責任項目/資產”以及同時具備綠色和社會責任屬性的“可持續項目/資產”范圍。目前,國際綠色債券的要求標準逐漸深化,包括《氣候債券分類方案》要求找出滿足低碳和氣候適應性所需要,以及滿足巴黎協議所設定的全球變暖目標的資產和項目。另外,綠色標準逐漸被更多經濟體認可執行。如中國、東盟、印度、日本不斷完善更新綠色債券標準。
(七)碳基金
自《京都議定書》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以來,在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的帶動下,世界范圍內的碳交易市場迅速發展,市場的交易規模穩步擴張,碳市場的交易參與主體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種類也更加豐富。近年來,碳基金的規模隨著碳達峰碳中和概念的興起和碳市場的繁榮而快速增長,同時也有其自己獨特的發展趨勢。
國際成熟碳基金的發展經驗表明,早期碳基金以公共基金為主,此后逐漸出現公私合營基金,至后期主要以私營基金為主。碳基金的主要形式有:公共基金,由政府承擔所有出資。國際碳市場典型的公共基金有芬蘭碳基金、英國碳基金、奧地利碳基金、瑞典CDM/JI項目基金等。公私混合基金,由政府和私有企業按比例共同出資。這是國際碳市場上碳基金最常見的一種資金募集方式。公私混合基金中典型的代表是世界銀行參與設立的碳基金,此外還有意大利碳基金、德國KFW、日本碳基金等。私募資金,如Merzbach夾層碳基金、氣候變化資本碳基金I和II等。
進入本世紀以來,低碳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運行和投資活動的大趨勢之一,已經有較多的與低碳有關的基金發起或者運行。表3列示了我國有代表性的幾個碳基金的基本情況:
圖片
圖片
表3 我國碳基金代表性案例
此外,在各國氣候變化政策推動下,責任投資的理念不斷推廣,根據明晟指數發布的《2021年全球機構投資者調查》,在資產規模超過2000億美元的機構投資者中,近三分之一表示未來氣候風險是對影響機構投資決策最重要的因素。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管理能力與行動、積極履行減碳義務的行動,成為有效提升ESG評級及資本市場綠色投資的競爭領域。
世界各國也在積極研究制定創新型金融手段,開發新的模式和合作伙伴關系,利用傳統金融活動者的角色轉變及其各自的優勢來擴大對氣候友好型基礎設施的投資。運用擔保、信用增級、貨幣對沖等工具,降低不同參與者參與氣候友好型項目的投資風險;研究包括民間融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在內的混合融資模型,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加大氣候友好型項目投資。
四
推動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
氣候投融資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政策協調、金融產品創新、地方試點等多角度為氣候投融資與綠色金融的協同發展奠定了基礎。目前,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綠色產品創新體系、綠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綠色激勵約束機制等“四大支柱”不斷完善,作為碳中和實現的重要路徑,綠色金融不僅有效地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也為氣候投融資工具創新奠定了基礎。
積極的鼓勵和支持引導地方在氣候投融資方面進行實踐尤為重要,這是地方發展綠色金融重要的一環。雙碳目標的實現應當根據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產業特點等分批次逐步完成。首先,我們要逐步開展氣候投融資的地方試點,積累試驗區的經驗;其次我們要出臺配套的相關地方支持政策,為氣候投融資產業營造有利的政策環境;最后,大力支持地方開展氣候投融資的模式和工具的創新,讓氣候投融資的體系構建在經驗的摸索中逐漸形成并走向成熟。
(一)氣候投融資地方試點意義重大
地方是落實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基礎和關鍵環節,而當前地方氣候投融資體制機制尚不健全,專業隊伍和人才儲備不足,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考核和激勵機制。為深入推動地方氣候投融資工作,亟需加快開展以應對氣候變化為目的、強化各類資金有序投入的政策環境為重點的氣候投融資試點,探索差異化的投融資模式、組織形式、服務方式和管理制度,通過有效抑制地方高碳投資、創新激勵約束機制和資金安排的聯動機制,切實發揮降碳的引領和倒逼作用,推進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的銜接,為促進地方綠色低碳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為我國實現“碳中和”的愿景奠定堅實基礎。
氣候投融資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具有重大意義。第一,通過在地方開展氣候投融資工作在應對氣候變化金融工具開發上積累的經驗,有助于進一步探索和豐富國家綠色金融體系的內涵。通過在地方的試點工作,可以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豐富理論與實踐探索,優化相關政策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制度安排。第二,通過地方氣候投融資調動各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金融的初心和使命本就是服務實體經濟,但是在國家經濟轉型時期,金融如何能夠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助力是傳統金融行業面臨的難題。在推進地方氣候投融資的過程中,通過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實現金融與地方經濟的更好融合,使得金融在拓寬投融資渠道、激發各主體潛力、助推經濟增長實現動能轉換等方面發揮獨特的優勢。第三,地方積極開展氣候投融資活動,有利于實現我國的綠色中國的目標,為我國進一步深入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奠定良好基礎。在地方開展氣候投融資工作,也為我國進一步深入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創造新的動力。
(二)推動氣候投融資工具的創新實踐
氣候投融資試點應注重通過多種手段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氣候投融資。鼓勵地方建立區域性氣候投融資促進中心、構建有氣候投融資特色的綠色支行等手段吸引金融機構,通過市場化方式撬動更大規模的社會資本參與,可采取“政銀擔”、“政銀保”、“稅融通”、“銀行貸款+風險保障補償金”等合作模式,推進氣候投融資項目庫的建設。
鼓勵地方積極探索氣候投融資模式和機制,并積極創新氣候投融資。綠色產業除了政府資金的支持,也需要利用多層次的綠色金融工具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城市綠色低碳轉型和鄉村振興。2021年新版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的發布,表明綠色金融從支持節能環保升級為支持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從實現經濟效益與應對氣候變化社會目標協同發展。
“30 60”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對于綠色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在中國實現2060碳中和目標過程中,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可以從風險中挖掘出巨大的潛在價值。“十四五”規劃中包含了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內容,以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在能夠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行業,例如能源、交通、建筑、制造、農業等行業,都應該推行更加具體而又標準化的綠色低碳化戰略。對于為低碳轉型服務的金融業也應提出綠色金融發展的要求,通過試點的方式為綠色轉型積累經驗、開辟道路。應明確減碳和去碳化的目標、路徑、綠色低碳融資額,金融服務創新和產品體系應該圍繞綠色低碳目標進行創新。要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的扶持為綠色金融創新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助力綠色低碳目標的實現。在“雙碳”目標下,氣候投融資需要有效推進能源革命和產業優化升級,彌補商業性投融資過程中對氣候變化領域的空隙和市場機制缺陷,發揮政府與市場的協調機制,實現經濟效益與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協同發展。
五
推動我國氣候投融資發展的政策建議
目前,中國的各地都正在積極開展氣候投融資方面的工作。2022年我國將確定首批氣候投融資的地方試點,探索不同的實施路徑和模式。但是在工作實踐中,我們也遇到了很多現實問題。例如中國還未形成完善的氣候投融資的制度框架,法律、行政、財稅、金融沒有形成促進氣候投融資發展的有機統一體;氣候類項目的融資渠道也不通暢,目前只有部分的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參與氣候類融資項目。同時,貸款期限錯配也造成了氣候類項目融資過程中的壁壘。這些問題給地方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帶來了挑戰,如何推動雙碳經濟發展新格局,促進綠色金融、氣候投融資與可持續金融有效銜接,完善政府和市場合作共贏的機制,建立綠色低碳社會治理體系,亟待分步驟合力推進。
(一)加快構建氣候投融資政策體系與協調機制
2021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公開提出,將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各地應結合區域發展特點、產業情況、區位和技術、碳排放總量和減碳目標,逐步形成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氣候投融資、綠色金融創新等有效協調機制,推進綠色財政和綠色金融、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等宏觀政策發揮多輪驅動作用,有效發揮政策乘數的作用。推進包括生態環境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資委、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商務部、證監會、銀保監會的協調機制。
為了實現雙碳目標,中央銀行與金融監管當局應當在戰略路線圖、宏微觀監管工具與機制、貨幣政策、投資組合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中增加對于氣候變化和負責任投資等因素的考量;積極推進氣候風險壓力測試的推廣;通過金融、投資、財政、稅收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法律支持,完善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系。以政策手段不斷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鼓勵建立起民間投融資、政府資本、國外資金等多方主體參與的投資結構;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拉動有效投資,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推進人民銀行碳減排支持工具助力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重點領域的發展,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促進能源結構優化,推動互聯網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
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綠色財政貼息、獎補、風險補償、信用擔保等配套支持政策。發揮資本市場的力量,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充分發揮經濟政策和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在完善氣候投融資領域利用金融監管政策防范金融風險,在考慮氣候因素時注重產業政策的影響,加強人才培育和能力建設,形成政策合力。
(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和風險管理體系
應統籌推進氣候投融資標準體系的建設,通過制訂氣候項目標準、完善氣候信息披露標準、建立氣候績效評價標準,充分發揮標準對氣候投融資活動的預期引導和倒逼促進作用。氣候項目標準與《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相銜接,為金融機構氣候投融資產品創新提供了產業參考。
截至2021年9月,A股上市公司中披露了自身溫室氣體排放管理的公司數量約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0.9%,但是僅有3%的上市公司提及其業務可能面臨的氣候相關風險。目前能夠參考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建議的框架進行氣候信息披露的公司僅不到1%,由此可見我國的氣候投融資的信息披露和篩選體系仍然面臨很大的挑戰。
建議建立完備的氣候投融資信息披露制度,鼓勵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率先向公眾披露氣候投融資相關信息,設立氣候投融資供給和需求信息發布平臺。穩妥推動氣候投融資發展,強化企業對氣候變化風險的認知和評估,完善氣候投融資風險管理體系,針對高碳排放資產開展環境壓力測試,建立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體系及預警機制,控制氣候投融資杠桿率在合理區間。利用大數據對投資項目進行篩選與風險管控,可以實現對各類風險的識別分類,有效過濾面臨擱淺風險的項目,防范漂綠的風險,同時也擴大了綠色投資項目的篩選范圍。與此同時,綠色低碳項目投資風險補償制度的建立也應當得到重視,通過擔保和保險工具創新有效防范金融風險。
(三)統籌推進氣候投融資標準體系和篩選指標體系
建立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和標準體系,推進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有效銜接。減緩氣候變化和適應氣候變化是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兩個重要任務。2021年10月,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綠色投融資專業委員會提出《氣候投融資項目分類指南》團體標準,從國家層面為氣候投融資項目認證和篩選提供了依據。
穩步推進國家氣候投融資項目庫的建設,完善相關標準和篩選機制,并注重指導各地做好氣候項目的儲備,統籌推進對于氣候投融資標準體系、項目的篩選指標體系、環境效益評價體系的建設。鼓勵試點地方對標國家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培育本區域氣候投融資項目,引導和支持先進低碳技術發展,激勵金融機構進行產品創新。
圍繞綠色低碳的主線,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全方位的政策扶持體系,正在全面支持并推動城市的綠色低碳發展和轉型升級。明確推動“城市群規劃”,從城市發展頂層設計的高度,明確跨省級行政區域的低碳發展和生態保護目標。
在試點過程中,也要充分發揮國家項目庫對于氣候投融資試點城市的指導和引領作用。氣候投融資與綠色金融有效協調,制定氣候項目技術標準和重點支持氣候項目目錄,細化創新綠色低碳技術的項目和企業標準,充分保障綠色金融市場的公平性與原則性,確保我國的綠色金融市場與國際有效接軌。在地方的綠色金融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到當地的情況,幫助其建設適合當地產業特色、氣候投融資和綠色低碳技術項目評估認定的標準體系。同時,推廣綠色低碳技術環境效益評估體系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等保障機制,為地方雙碳目標的實現明確路線圖。
(四)建立豐富多層次的綠色投資者體系
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通過創新機制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綠色低碳產業,同時積極吸引包括養老金、社?;?、企業年金、社會公益基金、金融機構、保險資金、主權財富基金、綠色基金、各類氣候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積極參與碳中和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2021年5月,中國保險資管協會聯合保險資管行業各機構發布《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助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倡議書》,積極推進保險資金綠色投資的進程。
目前,綠色投資者通過私募股權基金、產業基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參與環保、新能源、防污防治等領域的綠色項目投資建設,并通過資管產品投資、綠色債券投資等方式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創新。要盡快出臺保險資金、基金等ESG投資指引,豐富ESG評價指標體系,明確劃分“綠色資產”與“棕色資產”,改善投資決策機制,為推動機構投資者積極參與低碳發展、鄉村振興等責任投資與可持續投資奠定基礎。
在我國環保企業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直沒能得到解決,引入擔?;鹗悄軌蚪鉀Q環保企業和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有效途徑,包括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綠色債券、綠色PPP項目擔保等,市場化和差別化的各種擔保政策、補貼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等完善綠色產業的融資風險管理機制,有效解決中小環保類和氣候友好型企業融資難的難題。
(五)積極推動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的政策和投資落地
綠色低碳技術作為推進全球經濟復蘇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推廣應用面臨融資的挑戰。依據紅杉“零碳報告”,2021-2060年,國內綠色投資年均缺口約3.84萬億元。其中,2021-2030年,國內綠色投資平均缺口達2.7萬億元,2030-2060年,國內綠色投資平均缺口達4.1萬億元。為此,應盡快建立綠色基金支持綠色低碳轉型和發展的相關政策框架,加強綠色金融與綠色財政等協調機制,完善綠色基金投資績效評價體系和篩選指標體系,并建立相應的投資激勵機制。
在我國,政府引導基金和氣候基金是推進氣候投融資發展的中堅力量。例如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采用與地方商業銀行合作的方式,地方政府財政給予氣候投融資項目的貼息政策優惠,幫助降低氣候項目融資成本,支持了綠色企業與綠色項目的發展?!蛾P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倡導設立多種類的綠色發展基金,讓綠色金融體系逐步走向市場化。2020年7月14日,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了國務院的批準并正式成立,其注冊資本高達885億元人民幣。綠色氣候基金可以有效地引導地方政府將更多資金投向綠色產業領域,用于霧霾治理、水環境治理、土壤治理、污染防治、清潔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循環利用、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生態保護和氣候適應等領域。各級地方政府要根據其區域、資源、行業特點,根據環境效益等指標體系建立備選項目庫,完善公共服務定價、落實放寬市場準入、完善財稅、金融等政策的激勵協調機制,有效發揮政府資本對于社會資金的引導效應,利用市場機制支持綠色低碳城市建設和鄉村振興,積極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尋求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開展氣候投融資和綠色金融模式的創新。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積極推動銀政合作,設立氣候友好型產業發展基金、項目專項資金池為氣候投融資項目提供擔保支撐等方式,以此激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氣候投融資項目進行支持。例如山東省政府出資設立了投資引導基金和節能投資引導基金以支持綠色金融的發展;陜西省發起了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助力綠色環保領域,建議借鑒綠色基金的案例與實踐,充分吸收金融機構、國際資本、民間資本的力量,推動氣候基金在試點城市的落地。
碳中和目標給市場化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如何構建指明了重要方向,應逐步建立以綠色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融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綠色市政債券、綠色發展基金、政府引導基金、綠色技術銀行、碳中和基金等把綠色技術創新作為重要的支持領域,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促進環??萍籍a業發展的同時推動其成果轉化。逐步有效建立相應的完善的投資激勵機制,為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提供技術創新的強勁動力。
(六)發揮碳中和基金等綠色投資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
資金問題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問題。積極開展氣候投融資工作,可通過碳中和基金等綠色基金引導資金更加高效地吸引社會資本,從而有效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目前市場上已有的碳中和主題基金為碳中和基金的設立和發展提供了更有針對性和借鑒作用的實踐基礎。例如,協鑫能科與中金資本聯合設立中金協鑫碳中和產業投資基金,中國寶武鋼鐵集團與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太平洋保險、建信金融資產投資共同設立總規模500億元的寶武碳中和股權投資基金,遠景科技與紅杉資本聯合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碳中和技術基金。全球智能制造頭部企業金風科技和福田政府引導基金成立深圳柏納碳中和基金,助力建設智慧、綠色、協同、賦能的雙碳示范區。碳中和基金將成為企業踐行社會責任,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
基金應充分踐行ESG原則,建立健全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在產品設計、投資流程、風險識別等方面明確相關原則。建議采用“母基金+直投+碳基金”的投資方式。建立綠色項目和氣候投融資項目投資風險補償制度,包括擔保、保險等增信機制分散金融風險。在體現自身負責任投資的同時,提升碳市場資產的影響力,完善碳定價機制,提前做好資產配置與布局,以綠色金融+轉型金融創新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七)完善氣候投融資的激勵及配套政策
應結合試點地區情況和特色,制訂促進氣候投融資發展的政策和創新體系??山梃b綠色金融地方實踐,統一氣候債券、氣候基金、氣候信貸、氣候保險、碳中和債券、碳中和基金等金融工具的標準,推動碳金融和利用互聯網+新技術等領域積極創新。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氣候投融資的建設,對于超額完成減排目標的地區給予獎勵。出臺產業、投資、財稅、價格、金融、信貸等激勵扶持政策,通過補貼、稅收減免、政府擔保等手段,促使金融系統充分把握和管理氣候風險,有效推進氣候友好型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鼓勵各地方發揮政府引導的作用,對適合氣候友好型項目發展的綠色低碳產業產業基金、擔?;?、碳基金、氣候基金等提供支持,并積極引導創立私募股權基金或創業投資基金,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為應對氣候變化項目動員更多的資金資源。鼓勵地方政府探索建立氣候債券發行和管理制度,通過擔保和增信機制支持氣候債券發行。充分發揮綠色資產支持證券(ABS)在直接融資中的作用,為綠色中小企業降低融資門檻、拓寬融資途徑、提供長期穩定的低成本的資金。與此同時,應認識到新技術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鼓勵地方政府充分利用互聯網+、區塊鏈、云計算、數字經濟等新興技術的優勢,提高氣候投融資靈活性,開發出一些新的氣候投融資創新工具推廣普及到小微企業與社區家庭及個人使用,將氣候投融資與普惠金融有效銜接。
(八)積極開展碳市場金融創新實踐
碳金融在氣候投融資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應推進用能權交易與碳排放權交易的有效配合,帶動碳排放,企業綠色轉型與綠色金融評價協同發展。根據人民銀行統計,目前70多個國際和地區承諾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目前碳排放交易體系24個,覆蓋的碳排放約占全球的10%。中國自從2011年開始開放了北京、天津、上海等七省市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我國的碳市場飛速發展,配額成交量規模在世界上排名第二。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交易,完善定價機制,保持市場穩健發展是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基礎。建議鼓勵開發碳期貨、碳遠期、碳掉期、碳期權、碳信托、碳保險、等交易工具,碳債券、碳基金、碳抵押、碳回購、碳租賃、碳托管等融資工具,讓金融機構不斷加強自身的創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在碳交易市場的定價估值能力,推進碳金融的創新和風險管理能力,切實為碳減排等綠色發展領域提供支持。
金融機構在面對市場中環境和氣候的風險時,應充分考慮國家的戰略布局,提前認真布局自身的資產配置情況,將境內以及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地區的各類碳交易充分做好氣候風險的管理和規避,將應對氣候變化與綠色投資有效結合,推進區域金融合作和碳金融方面的專業投資者群體和能力建設。
氣候投融資試點要探索設立以碳減排量為項目效益量化標準的市場化碳金融投資基金,這為碳基金發展和減排項目的投融資提供了可持續的支持。另外,中國碳金融制度需要有相應的財稅政策體系配套,完善相關的法律框架,推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發展,加強碳市場與綠色金融市場的聯動,推動雙碳經濟的新業態發展。
(九)完善氣候投融資試點與其他相關政策的協同配合
氣候投融資試點試點不局限于轄區范圍大小,但需具有先行先試、輻射帶動作用和推廣價值。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試點今后可以考慮與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國家級新區、綠色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試點、適應型城市試點)、低碳工業園區、生態工業示范園區、近零碳排放示范區、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等有效結合。
目前浙江、新疆、廣東、貴州、江西、和甘肅的部分地區已經經過批準成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而且北京、上海、河北、湖北、陜西、山東、海南、江蘇、福建等地區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自主探索了綠色金融的建設并逐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今后開展綠色金融和氣候投融資的試點過程中,應當注重各種開發示范區之間的有效銜接,例如應考慮與自貿區、國家級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產業園區之間的銜接關系。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綠色基金、氣候基金和碳中和基金的發展。增強綠色信貸和綠色融資租賃的項目支持力度。支持綠色債券、氣候債券,綠色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推動氣候投融資的試點與綠色金融的協同發展,為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提供支持,統籌數字經濟的發展,以金融科技和綠色金融的創新為城市的綠色低碳轉型和鄉村振興注入可持續的動力。
目前,以碳排放總量和強度作為管理和考核指標對省級政府、地方企業等主體的低碳轉型行動與管理提出了更精細化的要求。地方應有效識別阻礙氣候投融資發展的關鍵問題和市場障礙,推動形成地方政策與實現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間的系統性響應。出臺地方性配套激勵措施,引導各類投資和社會資本精準配置氣候投融資標的,逐步投資評價指標體系。
(十)搭建氣候投融資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進世界各國通力合作。中國要積極學習借鑒國外氣候投融資領域的發展理念、管理經驗和最佳實踐,加強綠色金融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有效推進綠色轉型和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一帶一路”和“南南合作”的國際低碳化建設過程中,應當鼓勵支持金融機構參與其中,確保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項目能夠在境外順利落地,發揮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對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作用。促進綠色金融產品在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創新,增加流動性;建立人民幣海外綠色投融資基金,也鼓勵境外機構到境內發行綠色金融債券;鼓勵人民幣作為跨境的綠色投融資的結算貨幣,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為了保障我國對外貿易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暢通,積極推動自貿區自貿港的發展,加強外資綠色項目的落地機制建設。通過試點地區低碳技術和金融產品的推廣和落地,積極構建國際間氣候投融資產業促進中心和交流合作平臺。
加強與國際金融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聯合國、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G20、央行綠色金融網絡(NGFS)、可持續金融合作平臺(IPSF)的作用,處理好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就業與民生問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貢獻中國在氣候治理方面的經驗和力量。鼓勵更多中資金融機構參與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PRI)及支持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TCFD),關注氣候變化對于宏觀金融穩定,微觀審慎監管的影響,積極發揮責任投資在全球資產管理的趨勢作用。鼓勵試點地區的金融機構在國外發行氣候“熊貓債券”,積極支持引導國際金融組織和大型跨國公司在試點地區進行氣候投融資。推動綠色基金、氣候基金資本與相應技術的國際合作,積極吸引國際綠色投資者,實現“一帶一路”綠色投資與應對氣候變化有效協同,加強氣候投融資、綠色金融、可持續金融、轉型金融、普惠金融的協調發展,引領ESG責任投資,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為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可持續的動力。
* 本文得到國家發改委課題《氣候投融資試點城市研究》和生態環境部課題《氣候基金關鍵問題研究》的資助。感謝業內專家的指導和支持。
參考文獻
[1]UNEP Finance Initiative. The Climate Risk Landscap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Climate Risk Assessment Methodologies[R]. 2003
[2]安國俊.綠色基金如何驅動綠色發展[J].銀行家,2016(10).
[3]安國俊.綠色金融推動綠色技術創新的國際比較及借鑒[J].銀行家,2019(3).
[4]安國俊.碳中和目標下的綠色金融創新路徑探討[J].南方金融,2021(2).
[5]安國俊.中國綠色基金發展趨勢[J].中國金融,2018(19).
[6]安國俊,柴麒敏,黃禾.推動綠色低碳城市發展[J].中國金融,2017(4).
[7]安國俊,劉菊芳.綠色金融支持知識產權發展前瞻[J].中國金融,2021(1).
[8]安國俊,張宣傳等.國內外綠色基金發展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8.
[9]安國俊,訾文碩.綠色金融推動自貿區可持續發展探討[J].財政研究,2020(5) .
[10]安國俊,訾文碩,賈馥瑋.影響力投資發展現狀、趨勢及建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0(9).
[11]曹明弟.發展態勢良好的綠色金融體系[J].中國科技論壇,2018(4).
[12]陳雨露.推動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建設[J].中國金融,2018(20).
[13]柴麒敏,安國俊,鐘洋.全球氣候基金的發展[J].中國金融,2017(12).
[14]柴麒敏,傅莎,溫新元,鐘洋.中國氣候投融資發展現狀與政策建議[J].中華環境,2019(4).
[15] 中國責任投資論壇.中國責任投資年度報告[R].2021.
[16]郭滕達.綠色金融發展的驅動因素[J].中國科技論壇,2018(04).
[17]李高.加快構建氣候投融資政策體系[J].中國金融,2020(23).
[18]劉元玲.2020年中國持續助力全球氣候治理向前發展[J].中華環境,2020(10).
[19]馬駿,安國俊.構建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金融服務體系[M].中國金融出版社,2020.
[20]馬駿.綠色金融體系建設與發展機遇[J].金融發展研究,2018(1).
[21]馬駿.以碳中和為目標完善綠色金融體系[N].金融時報,2021-01-18.
[22]馬駿.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的十個領域[J].武漢金融,2017(01).
[23]毛彥軍,徐文成.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路徑研究——以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為例[J].征信,2019,37(12).
[24]尼克·羅賓斯,西蒙·迪考,烏爾里希·沃爾茲.凈零中央銀行:綠化金融體系的下一階段[J].清華金融評論,2021(12).
[25]錢立華,魯政委,方琦.商業銀行氣候投融資創新[J].中國金融,2019(22).
[26]錢立華,魯政委,方琦.氣候變化與國際氣候投融資的發展[J].金融博覽,2019(10).
[27]徐世龍.碳中和愿景下的氣候投融資[J].甘肅金融,2020(11).
[28]楊林,鄒江.綠色金融助推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與邏輯框架[J].西南金融,2019(5).
[29]易綱,貨幣政策要關注結構變化對物價的影響[J].中國金融家,2021(6).
[30]張棟,張怡,梁艷.綠色金融改革的實踐研究——以新疆為例[J].金融發展評論,2019(6)
作者:安國俊,陳澤南,梅德文
安國俊 系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梅德文 系 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陳澤南 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金融系碩士研究生
本文刊登于《南方金融》2022年第2期